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 | 我的书架 | 手机阅读

龙腾小说网 -> 其他类型 -> 平凡的明穿日子

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三截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奚十一拿出了翡翠镯子,不消说夏珪和唐和尚瞪大了眼睛,就连潘老三也吃惊的伸了伸舌头,说道:“老奚你出手太大方了,这对镯子,跑遍了半个金陵也未必有,最少价值一千两真金白银。龙腾小说 ltxsba.com”

    “老奚真是好出手。”夏珪为之艳羡不已,暗道拿出如此贵重的东西赏她,倒要看看琴言这妮子要不要?

    谁知低着头的琴言看都不看,冷着脸不发一言。

    奚十一得意招手:“来,这件宝贝只配你有,快来戴上试一试,大小包管合适,我专为你买的。”

    “老奚要得。”竖起了大拇指的潘老三也不得不服,拿一千多两的翡翠镯子送人,可见老奚势在必得,自己就没这么大方。

    大家的目光都盯在琴言身上,观察她的反应,大抵都会认为琴言会心动,在徐府做丫头是写意,总归也比不上做个体面的姨太太,就算她如愿跟了徐润,徐润怕也没有奚十一的大方。

    再说又不是非要跟了奚十一,无非求一段露水姻缘而已,得到稀罕的翡翠镯子和其它贵重礼物,银子傍身将来也有底气不是?

    不料琴言抬起头来,正色说道:“奚爷赏赐奴家断不敢受,况且我素来不带镯子。”

    说着把双手伸了出来,意思是证明自己确实不带镯子。问题是在场之人谁会信?奚十一当成女人欲拒还迎的那套把戏,伸手抓住她的手臂,用力把人给拽了过来,然后要给她带上镯子。

    “啊!”没有防备的琴言站立不稳,一下子跌倒在了奚十一怀里。

    天降艳福,奚十一索性抱住了她,美人在怀忍不住了,在俏脸上先闻了闻香气。然后陶醉不已的给带上了一个镯子。

    当奚十一取出第二只镯子时,回过神来的琴言已是泪流满面,死命挣扎,哭着喊道:“我不认识你,如今改了行,你还当是戏子看待,一味糟蹋我,等我回去告诉小姐,再来和你说话。”

    眼见她疯了一样的激动,连奚十一都愣住了。不敢再得寸进尺。

    琴言捂着脸哭着跑了出去,跑到门口,猛地停住了脚,恨恨的除下了镯子,用力一砸。

    一声脆响,镯子在地毯上断成了三段。此举立时激怒了奚十一,破口大骂道:“不识抬举的小贱人!老子打死你,你可知道这镯子值多少银子吗?”

    潘老三和唐和尚都被这一幕给惊呆了,就见不识抬举的琴言一声冷哼。反手从腰上拽下来一块不起眼的玉佩,举着说道:“这佩儿是小姐给我带着压惊的,乃是我家老爷养了二十年的心爱之物,我先把它放在这儿。回头再来找你们算账。”

    “你他妈的当老子是三岁孩子吗?”暴跳如雷的奚十一就要过来打他。

    夏珪急忙劝架,却根本拉不住他,干脆用头死死顶住,叫道:“都是我不好。奚老弟,奚爷爷,你要打就打我。打我好了。”

    趁着这工夫,琴言一口气跑出寺庙,坐上车,命伙计赶紧回去。

    书房里,潘老三的书童是卖屁股的相公出身,这些天与奚十一夏珪老和尚都有一腿,笑嘻嘻的走过来,捡起了碎成三段的镯子,放在掌心上拼好,笑道:“等我花三钱银子镶它三截,带着三镶翡翠镯子也风光风光,不知道奚老爷肯不肯赏赐?”

    “姐夫你听我说。”徐灏看着手中的密信,“西域各族人口繁衍。我汉人军民则人人都想回来,人口比例已经很悬殊了,所以我要让大格尔东征西讨,趁机减少男丁。他是会越大越强。但是他毕竟起家的兵太少,短时间内成不了气候,除了减少人丁外,还能激起各族百姓的公愤。体会到和平来之不易呀。”

    张辅叹口气坐下来,说道:“我就怕重蹈汉唐覆辙,说到底想要汉人在西域立足。何其之难?二十年后,总归要被迫放弃那里。”

    “不然。”徐灏显得很乐观,笑道:“今日不同往昔,我们已经具备了工业化雏形。如果老天厚爱,汉人天道酬勤,数千年的北方大敌一定会不足为患,因为在热武器面前,游牧民族根本不具备工业科学的基础,反倒是如今不足为惧的海外诸国,将来会成为强敌,比如倭国。”

    “我不明白。”张辅端起了茶杯,“但我相信你的远见。”

    “我哪有什么远见。”徐灏露出一丝苦笑,“说实话我真想趁着时下国力强盛,征服一切能够征服的土地,机不可失失不再来。但是我没有能力影响满朝文武,也担心连年举兵的下场,说到底还是一家私心占了上风,图个子孙荣华富贵。唉!将来后人一定会骂我们这一辈不思进取,明明能够成就空前绝后的霸业。”

    “扯淡。”张辅笑道。

    “是够扯淡的。”徐灏也笑了,纸上谈兵容易,真要实际操作起来就知道了,战争不是玩游戏,一声令下千军万马立即呼啸而去,不用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,顶多注意下士气和粮草。

    历史上朱瞻基放弃交趾,饱受后世指责,停止下西洋也是如此,可谓是放弃了千载难逢的机遇。没错,但实际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,哪个国家能承受住连年的两线甚至三线四线作战?鞑靼人和瓦剌人的压力那么大,是个人都会选择放弃安南,集中精力抵御北方。

    倭寇之患就是这么来的,满清又趁势崛起,而明朝已经成功顶住了蒙古军队,可惜人算不如天算。

    所以明朝还有什么精力应付反复暴乱的安南?在当时还比不上鸡肋。

    停止官方派海船,实际上民间贸易往来不断,但是中亚中东和南洋也陷入了兵荒马乱,奥斯曼帝国阻碍了贸易通道,逼得欧洲人去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。

    总之大环境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,明朝无法独善其身,加上气候原因,朝政**,军队士气低迷,最终崇祯皇帝吊死在了煤山上。至于取而代之的满清为何令后人愤恨,无须赘述。

    工业化是唯一强国道路,舍此再无其他。经历过战争残酷的徐灏不愿让汉人的性命白白浪费,他也没有能力去大杀四方。

    张辅就见徐灏忽然说道:“我们最伟大的胜利不是从不失败,而是每次失败后,我们都能站起来。”

    ...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,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